《防务快报》报道,驻爱沙尼亚美军中校杰弗里·弗里茨提出一个建议,美国可以向俄罗斯购买白令海堪察加半岛附近的科曼多尔群岛,报价可以是15亿美元。然后美国在科曼多尔群岛上部署适当设备,以跟踪中国前往北极的潜艇。 你以为的 “战略投资” 是低价捡漏?但实际上的科曼多尔群岛提议,是把 1867 年的老剧本套到 2025 年的现实 —— 这不是商业谈判,而是冷战思维的僵尸跳。当弗里茨中校把阿拉斯加的旧账翻出来当 “成功案例” 时,他忘了一个关键事实:158 年前沙俄卖地是为了保命,而今天俄罗斯正用 50 座北极军事基地告诉世界,领土主权这张牌,他们绝不会松手。 先说历史对比有多荒诞。1867 年沙俄卖阿拉斯加,是因为克里米亚战争后被英法围堵,阿拉斯加孤悬海外,补给线长达万里,随时可能被英国吞并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权衡再三,才以 720 万美元(相当于今天 1.2 亿美元)把 150 万平方公里土地甩卖给美国,相当于每英亩 2 美分。但现在的俄罗斯呢?2024 年重启 50 座苏联时期北极军事基地,包括 13 座空军基地和 20 余座边防哨所,还部署了配备巡航导弹的破冰巡逻舰。科曼多尔群岛作为俄太平洋舰队的前沿阵地,其战略价值比当年的阿拉斯加有过之而无不及,普京政府怎么可能重蹈覆辙? 俄罗斯的态度已经明牌。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 7 月 29 日直接开怼:“出卖祖国在俄罗斯法律和良心上都是最可怕的罪行”。这不是外交辞令,而是实实在在的红线。要知道,2014 年克里米亚公投后,俄罗斯为维护领土完整不惜与西方全面对抗,现在怎么可能为了 15 亿美元卖掉白令海上的 “眼睛”?更讽刺的是,弗里茨提议的 150 亿美元报价(部分报道称 15 亿),连俄罗斯 2024 年军费的 1% 都不到 —— 俄国防部今年光北极军事建设就砸了 230 亿美元,这点钱连买科曼多尔群岛上的雷达站都不够。 再说战略可行性有多低。科曼多尔群岛由 4 个火山岛组成,总面积 1848 平方公里,最高点海拔 751 米,常驻人口不足千人。虽然地理位置重要,能监视白令海峡和北极航道,但岛上基础设施极其薄弱。美军若想部署监控设备,首先得建港口、修机场、铺光缆,这些基建成本可能超过购岛费用的十倍。更麻烦的是,该群岛属于俄罗斯堪察加州,根据俄宪法,领土变更必须经过全民公投和联邦议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 —— 在当前反美情绪高涨的俄罗斯,这无异于天方夜谭。 美国的真实算盘是什么?表面上是 “追踪中国潜艇”,实则是北极霸权的争夺。随着冰层融化,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延长,中国近年来加大了在北极的科考和资源开发。但美国的应对方式不是加强合作,而是延续冷战思维。例如,美军在丹麦奥尔堡基地部署的 MQ-4C 无人机,探测半径覆盖俄罗斯北方舰队活动区域;2024 年与挪威签订 4.5 亿美元协议,确保北极卫星信号全覆盖。这种 “军事围堵” 策略,本质上是想用武力维持对北极的控制,却暴露了美国在常规竞争中的乏力。 最打脸的是,美国自己都在打领土主权的主意。2024 年 8 月,美军盯上澳大利亚科科斯群岛,试图在那里建立监控基地,理由同样是 “监视中国潜艇”。这种 “盟友出血、美国受益” 的模式,与弗里茨的购岛提议如出一辙。但澳大利亚专家直言,这只会让堪培拉成为地缘冲突的前线。同样道理,科曼多尔群岛若真被美国控制,俄罗斯势必加强太平洋舰队部署,甚至在千岛群岛部署高超音速导弹,最终结果可能是北极军事化加剧,而美国的 “监控网” 反而成为活靶子。 中国的立场始终明确:北极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,应和平利用。2025 年 7 月,中国发布《北极政策白皮书》,提出构建 “冰上丝绸之路” 合作框架,强调通过多边机制解决争议。相比之下,美国的购岛提议不仅违背国际法,还可能破坏北极理事会等现有合作平台。正如扎哈罗娃讽刺的那样:“弗里茨有这钱,不如先还点美国国债”—— 毕竟,美国联邦债务已经突破 35 万亿美元,150 亿美元够买多少枚萨德导弹?答案是 1181 枚,而这只够支撑以伊冲突 10 天的消耗。 这场荒诞的购岛提议,本质上是美国霸权衰退期的焦虑症发作。当美元霸权、科技垄断、军事优势逐一褪色,某些人开始幻想用 19 世纪的殖民手段解决 21 世纪的问题。但他们忘了,今天的俄罗斯不是 1867 年的沙俄,而中国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弱国。真正的战略智慧,不是复制历史的成功,而是创造共赢的未来 —— 可惜,弗里茨中校的脑子里,还装着 158 年前的旧地图。